2020年3月,我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开学季。疫情之下,全国高校教师正面临着从传统教学模式向远程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挑战。师生该如何应对这一重大转变? 在线课堂如何顺利开展?围绕大家最关心的这些线上教与学话题,我们力邀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云鹏老师分享他的远程教学思考与经验。疫情以来,赵教授深入创新教学模式,总结在线教学实战方法论。本次访谈将分两期深入解读赵老师的远程教学经验精华。全部实战干货,倾情奉上!
【嘉宾简介】
赵云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青年求是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10余项,并以PI或骨干成员身份参加了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研究。发表国际主流期刊论文近40篇,主编或参编专著7本,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省部级成果奖5项。现兼任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编委、中国银杏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学植物网联盟负责人。
【采访上篇】
Q: 赵教授好,这次疫情给您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哪些挑战?您和学校目前是怎样应对的?
A: 疫情下师生都不能按时返校,老师在教学方式上需要做出临时的重大调整,这是最主要的挑战。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老师,先前在线上教学这块经验相对较少,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要快速调整到纯线上教学,几乎没有过渡时间。对教师而言,原本学期课程计划被打乱,也需要重新规划、快速备课。其次,心理上也有压力。从知道疫情突发会带来影响到要转换到具体落地执行层面上;从原来直接面对学生授课,到现在面对电脑授课,心理需要很大的转变和适应。
从学校的角度,压力更大,如何落实不停教不停学?浙大可能是全国最早一批迅速展开校内防疫抗疫工作部署、规划线上教学与管理的高校之一。学校对疫情的响应非常迅速,1月26日晚上便成立信息化防疫战斗保障组,以“网上浙大”为战斗堡垒,全力以赴备战。7天内建设200间智慧教室,2月6日 发起“百团大战”号召,整合校内外信息力量,保障我们空中课堂顺畅进行。
正是1月26日到2月24日期间,校领导、一线教师、管理部门、支撑部门全体教职员工不分昼夜的冲刺备战,目前我们浙大远程教学工作才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全校7万名师生、3000多门课程顺利开展!
Q: 教师在正式开始远程授课前,您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
A: 上课的实施阶段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前面的课程设计。一方面是熟悉在线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教学流程,一方面是课程内容设计本身。针对工具的使用,我们浙大非常贴心,特意安排了三场大型教师在线培训和答疑,畅课提供的教学视频及使用手册也能帮助我们快速上手。
我每次都会在教学设计这块下很大功夫,线上教学设计更是如此,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在线教学的特点,相当大幅度地去调整,这些都是开课之前先要做的铺垫内容。一旦开始上课,其实就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去展开,课后再做复盘,总结教学过程和预期有哪些差距,继续再去优化设计。
另外,像我负责的《进化生物学》课程是与其他两位同事合作一起教学,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还要与他们充分交流沟通,以尽可能保证大家的想法都能以课程大纲的形式被体现和被理解。同时,明确教学分工和注意事项,做好教学内容和执行过程的流畅衔接。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负责教师最好对每次课都能稍微留意和了解,掌握学情,这也是线上教学形式给教学过程管理带来的便利——不用实地跑教室,只看看“学在浙大”和“浙大钉”就能实现目的。总之,多位教师合作的课程尤其要保证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避免变成散装拼盘。
Q: 请问您具体是如何利用“学在浙大”有效展开一堂线上课程的,可以举例说明吗?
A: 我平时是按照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去结合“学在浙大”平台展开课程: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课程设计好后,我会把课程内容包括课程介绍、大纲、课程资料、课件等,提前上传到“学在浙大”平台上面,然后在群里通知大家做预习。让学生有机会去预习,这个很重要,还会预先设置课程作业、讨论话题、互动话题等。
*课堂中:平台我有几个功能用的比较多。首先是点名,平台点名非常方便。“学在浙大”和“浙大钉”现在已无缝衔接,点名结束后我就使用“浙大钉”直播授课。
二是互动,直播过程中,注意不能只对着电脑讲,这样看不到学生的反馈,过程当中必须要有互动。
我常做的互动有四种类型,一种是活跃气氛型互动,例如第一次开课前让大家在“学在浙大”的讨论区发帖图文做自我介绍,拉近大家的距离,上课时我会随机提及某位同学自我简介的经历或特点;一种是问答型互动,我提出一个问题后,请学生给出简单的答案或者判断,例如不同意发0,同意发1,目的是让大家快速参与进来;第三种是发起在线讨论,比如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全球公共卫生重大事件,这是我们《进化生物学》课程很好的分析案例,我请学生从病毒进化的角度去分析,提出科学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互相观摩、教师点评,来训练和增强学生凝练科学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我们的重要教学目标。第四种是钉群留言提问,我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随手记录自己脑子里蹦出的任何想法和问题,那些恍然大悟的原理、瞬间迸发的灵感、与已有知识的连接和冲突都是非常宝贵但又转瞬即逝的脑电波,这类内化的笔记很重要,鼓励学生在钉群留言分享或提问,我会及时进行讲解和互动。用手机开着“浙大钉”,架在电脑屏的左侧,就可以在面对电脑屏直播的同时方便地看到学生的留言,同时也可以自我监测直播是否正常。
三是讨论区,在“学在浙大”讨论区里,学生们打出自己的观点,全体师生都能看到,形成相互激励,增强交流氛围,我再适时地跟帖点评。我为什么选择“学在浙大”去发起讨论?这是我的一个经验,“学在浙大”里的这些数据都可以导出,也就意味着针对同一主题,学生们这么多的见解可以快速保存,方便我后续的梳理。这些素材可以很好地帮助我做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积累教学素材库。讨论在课前中后都可以进行,并不局限在课堂时间内。
四是课堂小测验,利用“学在浙大”,可以提前设置好问题,请大家去课后做测验,或者用InClass直接课堂抢答,答案实时呈现在平台上,一旦答案发出来,大家可以看到谁抢到“沙发”,后面的答案“哗”一下就跟进上来,有点像微信群抢红包的感觉,这样大家的注意力、兴奋感都被调动起来,这种互动对上课是非常有益的。
*课后:重点说下作业。“学在浙大”的作业管理系统我很喜欢,非常实用,我布置好作业后,学生按照设置的时间提交作业,我再到后台批量批改,我的批改评注和评分,学生可以马上收到。这样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得到及时反馈,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动力就会被强化,让他更加重视及时完成作业。
目前而言,“学在浙大”平台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贯穿我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充分满足我的教学需求。
Q: 请问您使用“学在浙大”(基于畅课定制)教学平台以来感受如何?
A: “学在浙大”,我的使用体验很好,我给五星!第一,工具的确实用,满足教学需求,容易上手;界面、色彩配置也很亲和、专业。第二,这个工具很对我的胃口。我个人喜爱教学,对新事物有热情,喜欢尝试,特别是这种线上教学工具,所以也专门花时间去做研究,这对我的教学也有新的启发,我希望把自己的这些经验总结出来跟大家分享,如果能帮助大家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果,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下期预告】
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好一堂在线课程
师生对目前在线教学的交流与反馈
疫情下,引发的教学思考
教学工具与使用者的互相成就
分享到
浙江大学新闻办公室主办浙新办[2002]29号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三105-9